-
乡村振兴 | 龙泉村系列3:不忘初心 返璞归真
龙泉村文化历史悠久,改变从近年来的规划引领和规模化发展开始。 08年汶川地震筑福集团来到这里,支援了这个村庄,距今15年过去了,如今的龙泉村,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宜居宜游。“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景区外围环境卫生管理,完善旅游环线的道路标识,塑造好沿途形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达到“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效果,推动农文旅滚动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层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征…- 0
- 0
- 23
-
乡村振兴 | 龙泉村系列2:携手共建 老村新情
龙泉村文化历史悠久,改变从近年来的规划引领和规模化发展开始。 08年汶川地震筑福集团来到这里,支援了这个村庄,距今15年过去了,如今的龙泉村,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宜居宜游。“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景区外围环境卫生管理,完善旅游环线的道路标识,塑造好沿途形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达到“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效果,推动农文旅滚动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层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征…- 0
- 0
- 21
-
乡村振兴 | 龙泉村系列1: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起飞”
龙泉村文化历史悠久,改变从近年来的规划引领和规模化发展开始。 08年汶川地震筑福集团来到这里,支援了这个村庄,距今15年过去了,如今的龙泉村,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宜居宜游。“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景区外围环境卫生管理,完善旅游环线的道路标识,塑造好沿途形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达到“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效果,推动农文旅滚动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层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征…- 0
- 0
- 15
-
-
乡村振兴 | 爨底下系列专题7:坚韧不拔的英雄模范村
1938年到1945年,爨底下村和周边村的村民在八路军的带领下,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坚定了门头沟地区的抗日信心和抗战热情。 1945年,在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中国取得了全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爨底下村98户村民中,参加革命的就有70余人,有34人牺牲在战场上,成为烈士,可以说爨底下村家家有英雄战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表彰爨底下村在抗日战争期间作…- 0
- 0
- 52
-
乡村振兴 | 爨底下系列专题6:绿色生态古民居
爨底下村整体上分为上下台面,以龙头山为中心沿展出一组放射状扇面形建筑群体,村内道路趋山而行,上下两个台面分别有一条平行于等高线的主路,两条主路加上众多山道和院落之间的巷道四通八达。依照地形地貌的不同,宅院朝向也不同,形成了密集型的山地立体布置方式。在有限的基地上,取得最大的立体空间的利用效益。 爨底下村承受地形高低变化依山布置。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控制下,将70余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随山…- 0
- 0
- 26
-
乡村振兴 | 爨底下系列专题5:影壁与照壁的作用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后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分。帽上雕有寿桃,万字锦,檐头瓦当或虎头,或福字,磨砖假椽头或圆或方,精雕梅花,以取万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时花卉,内角雕云花,中心为置或雕“鸿禧”或书“福”字,而“福”字左上点为蝙蝠造型,下为梅花鹿头造型,而右侧为寿星造型,寓意福、禄、寿。更有在福、禄、寿上布有梅花,以其梅花五瓣状示五福临门,颇为巧妙。用…- 0
- 0
- 60
-
乡村振兴 | 爨底下系列专题4:古民居的建筑与工具
北京市门听董哥讲解古民居的建筑结构,与传统木匠工具的使用。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正房、厢房的大小,门楼、中轴线的选址,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 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东…- 0
- 0
- 38
-
乡村振兴 | 爨底下系列专题3: 董哥讲述爨底下村的历史
1937年底,八路军挺进军开到门头沟地区,以门头沟为革命根据地,开展抗日工作,爨底下村成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爨底下村青壮年开始积极踊跃参军,支援抗战,女同胞则在家种地,为八路军救治伤员,缝补衣服和鞋袜,男女齐抗战。 1938年到1945年,爨底下村和周边村的村民在八路军的带领下,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坚定了门头沟地区的抗日信心和抗战热情。 1945年,在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 0
- 0
- 19
-
乡村振兴 | 爨底下系列专题2:寻找爨字背后的故事
跟随董哥再次走进他20年前,曾经参与过建设的著名古村落。 爨底下村,明代建村,清代沿袭明制。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村内祖先随山西向北京移民之举由山西迁移至此,建立了这座韩氏聚居之地。 明正德十年(1515年),爨底下村一世祖韩甫金、韩甫银、韩甫仓三兄弟奉命自沿河城到爨里口守关,逐渐繁衍发展,形成了韩氏聚族而居的爨底下村。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修建古驿道,此后逐渐发展成为过往…- 0
- 0
- 49
-
乡村振兴 | 爨底下系列专题1:再次走进爨底下村
听董哥讲述“爨”字的意义与背后的文化。 袅袅炊烟,勤劳俭朴,是山村居民的真实写照。一曲《又见炊烟》,更像是董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所展现出的意境!本期结尾的“彩蛋”不容错过~!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位于太行山脉的深山峡谷中,海拔650米,四面环山,其下方是一处天然关隘,裂谷长达100多米,堪称天险。距北京市区90公里。地处北京市境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 0
- 0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