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得到国内各方面的广泛响应,成为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行动。
为有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近日,住建部印发《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强对地方城市更新工作的指导,总结推广城市更新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对进一步做好城市更新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近年来,贵阳市南明区全力打造“城市更新先行示范区”,坚持“惠民生、补短板、聚人气、调结构、增动能”,以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等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更新。图为某项目施工现场。(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明确城市更新底线要求
“城市更新”首次提出于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1年3月首次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中,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通知明确,要坚持城市体检先行,将城市体检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建立由城市政府主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短板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工作。
通知强调,要发挥城市更新规划统筹作用,依据城市体检结果,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系统谋划城市更新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统筹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强化精细化城市设计引导,将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城市更新项目实施。
通知指出,要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加强存量资源统筹利用,健全城市更新多元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企业、产权人、群众等多主体参与机制,鼓励有立法权的地方出台地方性法规,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政策体系。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防止大拆大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
通知要求,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切实履行城市更新工作牵头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组织机制。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市(县)的督促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做法,研究破解难点问题,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此外,通知还明确了城市更新底线要求,强调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防止大拆大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同时要防止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长期闲置。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各地城市更新走向成熟
今年3月,《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实施,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实行“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条例从土地保障、规划保障、资金保障三方面给出详细政策,为城市更新推进予以保障。条例明确,支持存量用地协议出让,鼓励租赁等灵活配置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鼓励通过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改造资金。在群众关心的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条例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为了满足安全、环保、无障碍标准等要求,增设必要的电梯等附属设施,增加的建筑规模可以不计入各区建筑管控规模。老旧住宅楼房加装电梯的,应当依法由业主表决确定。业主可以依法确定费用分摊、收益分配等事项。
近日,《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发布。办法明确了南京市城市更新相关部门职能、各方主体责任、项目实施流程和全过程支撑政策,将于8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允许利用老旧小区及周边存量用地建设各类环境及配套设施。非成套住宅可以适当增加厨房、卫生间等建筑功能和面积。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地段的城市更新项目,在符合详细规划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用地边界。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出租等方式进行合理利用。
6月14日,《郑州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试行)》印发,提出以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交通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等为更新对象,实施提升城市功能的项目。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居住社区延伸,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逐步打造智慧城市。着力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强对现有设施的更新升级,不断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推动数字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324个市成立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出台城市更新条例4部、管理办法69个,印发城市更新省级指导文件11个、市级指导文件188个、相关支持政策723个。2022年,全国571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项目约6.5万个,总投资约5.8万亿元,涉及既有建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老旧街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城市生态修复、特色风貌塑造和新城建等多种类型。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住建部副部长秦海翔表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中后期,城市建设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过去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足,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问题突出,不少城市老旧房屋和市政管线存在安全隐患,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571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数量达到6.5万个,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空间的民生工程,也是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的发展工程。”秦海翔说。
秦海翔表示,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将聚焦居住品质提升、提高住房建设标准、打造好房子样板,同时为老房子“治病”。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三项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消除老旧小区安全隐患。同时,加强既有建筑和老旧街区改造利用,推动有特色、有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老厂区、老街区有机更新。
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将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桥梁、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和管控安全隐患,防范事故发生,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将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运用好城乡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成果。举全行业之力打造数字住建,大力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商报,文字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