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中都有老旧街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的老化,业态的变迁,老街巷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变成了一条条老旧的普通街道。一曲"晚风拂柳笛声残",道尽老旧街区在岁月淘沙中的无奈 。
图片来源搜狐
陶然亭街区,作为西城区"古典、现代、京味、红色"交织,"士、民、工、商"毗邻的城市功能核心区域,早先饱受街道狭窄、设施老旧、绿化率低、建筑物参差不齐、门头牌匾破旧不堪,舒适度差等“老旧街巷综合症”的困扰。
经过近年来的更新重塑,提供了一种“开放共享”的新思路,片区一体化治理改造赋予街区更新更深的内涵。在道路空间整洁的标准之上,打造一种“兼收并蓄、多元并包“的城市更新范式。
- 适量修复,为旧市井注入新活力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家门口的小街巷饱受道路破损、排水不畅、路灯不亮、乱倒垃圾、占道经营等问题的困扰,部分历史名巷蕴藏着的人文典故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传统街道在发展中渐渐忽视了街道中的公共活动空间部分,陶然亭街道的更新改造亟需向宜步行与宜居性回归。
背街小巷是“京味儿”最浓的场所,可繁华热闹的底商门前人行便道路面沉降严重,车辆乱停乱放。背街小巷无法给行人带来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很多老胡同的原住居民,每日的出行也都在面临着同样棘手的难题。既要充分满足居民出行便利安全,同时避免大拆大建,此次街区改造设计,采用实施交通组织微循环改造理念和举措,充分利用特有尺度关系,因小就小,将所有景观要素尺度都降下来,重点发力静态交通,畅通道路微循环,给居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对于狭窄街巷空间物质堆积、环境脏乱,街道外墙主立面错乱等问题,重点整治外窗、空调外机,打造一条错落有致,平整畅通的甬道,将优先权归还到行人手中。点缀式的社区美化与非基础功能疏散,让陶然亭街区成为了人们交口称赞的健步悦骑的新街区。
- 仿古更新,呈现老北京的热闹图景
陶然亭街区的设计结合历史传承与整体环境设计,形成适合本街巷胡同的文化内涵。通过挖掘街区本身的历史文化,在街区改造的同时,提升文化空间营造;在丰富美化环境特色的过程中,打造文化底蕴。伴随街道整体改造,推进城市部件减量化、集约化设置,通过规范、改移、拆除各类不符合“京味儿”的设施,适度活跃空间界面、利用街道垂直与水平空间,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促进各群体之间的的交流,鼓励行人驻留,包容街道中的各种类型活动,增强街道吸引力,提高街道两侧土地价值。如今这里依旧是当地居民的栖息地,地面上的柏油路继承了老土路的记忆,承载着这条街道向新千年前进。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密度的增加,南头古城棋盘格式的空间,连接着北京的“古”与“新”,孕育着独特的陶然亭核心区古今交融的文化韵味。
- 构筑文化场景,培育街巷发展内生动力
城市的文脉就流淌在这些大街小巷里。建筑、习俗、烟火气中集结着物质与非物质的城市气息。做好街区文脉的延续,保护好街区的建筑,延续并丰富街区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留住街区的底子。
在陶然北岸北侧路从东到西的沿途中你会发现,有着鲜明红色基因的文化墙是党百年风云的精致缩影;穿过南华街又见一片豁然开朗,一段段古代砖墙斑驳讲述着一段古代史;深入巷子里,那些外墙上描画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五常与”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此次陶然亭街区的改造,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文娱休闲生活空间同时,更滋养了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的新生动力。2020年8月,《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公布,要求“深刻把握‘都’与‘城’、保护与利用、减量与提质的关系,统筹考虑政务功能保障、疏解减量提质、老城整体保护、街区保护更新、民生改善和城市安全等六大方面。”随着地区疏解提升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精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通过在这一历史街区的文化重建和社区营造,陶然亭街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激发,这一古老区域再次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