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龙潭湖畔的李先生心情舒畅多了。他的停车难题终于解决了——小区经过更新改造,门前规划出平整的停车位。自己的车子不必再乱停乱放,道路整洁了,居住舒适了,邻里关系也和睦了。不久前,BTV也报道了小区的显著变化以及居民的真实感受。
来源:BTV报道
李先生居住的小区就是东城区龙潭西里。近两年,随着东城区的整体规划,周边先后开放了龙潭中湖、龙潭西湖两大设施齐全、景色宜人的网红公园。居住环境的改善,让居民更离不开自己的家园,但同时,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内部空间不足导致停车难,随之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
2020年前的龙潭西里小区
机动车无处安放,占用道路甚至消防通道。电动车堵塞楼道,带回家中充电,引发安全隐患,近年来事故频发…这是几乎所有老旧小区面临的难题,居民的投诉也往往集中在这些方面。
接诉即办 居民自主选择改造项目
龙潭西里6、8号楼建成于2000年,是原崇文区最早启动的危改回迁小区之一。建成后,因多年来经营亏损严重,原物业于2018年10月撤管后,小区处于“真空状态”,大门无人值守、环境卫生差、机动车乱停放、污水管线堵塞等问题频发。据北京市东城区融媒体中心消息,为解决群众诉求,体育馆路街道探索街道、社区、居民三级吹哨机制,将龙潭西里6、8号楼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
改造前期,体育馆路街道结合“接诉即办”居民诉求,主动寻求区级支持,利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邀请区住建委、区规自分局、区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前期拆违、引进物业等事宜。长青园社区利用社区吹哨机制请求街道协调开展前期调查,提供“菜单式”服务,协调设计单位组织居民调研,由居民自主选择改造项目。与此同时,社区成立物管会、“家门口”物业党建驿站,把居民、物业服务企业请进来,共同商议家门口的大事小情,敞开大门热情服务,改“追着案件办”为“瞄着问题干”。
划车位,建车棚,巧妙化解停车难
车辆停放,是居民反馈最多的问题之一。据统计,小区汽车保有量超过城市平均值,小区配套远远跟不上激增的机动车的停车需求。且小区内存在多类别车辆混停的情况,让小区的道路微循环栓结。
针对多车混停问题,设计单位推进居住社区功能联动改造,加强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统筹空间资源和管理措施,对原有花坛进行了巧妙的改造调整,规划出更多垂直停车位。同时,对车行系统进行梳理,建设了电动自行车棚和停放架,为电动自行车留出了集中停放和充电的场所,从空间上让“机与非机”自然隔离。此举不仅便利了小区里的“有车一族”,也让行人更安全,空间更有序,家门口环境真正变了样。如今,连门口的保安都说,居民停车自觉多了,停车引发的邻里矛盾也少了。
新增电动车棚解决小区部分停车难题
刷外墙,换设施,小区更“有面儿”
因小区修建年代较远,墙体及配套设施面临全面老化,小区内信报箱普遍陈旧破损,功能缺失,部分首层角落有堆放垃圾及杂物的现象。其中首层楼外墙因为堆积杂物、停放车辆,加上风吹日晒,颜色明显陈旧,外墙痕迹斑驳,和龙潭湖区域整体规划的“新”格格不入。
为让居民住得舒心,更“有面儿”,设计单位从美学和实用角度出发,以“环保,协调,创新”的理念,统一用黄色环保图层粉刷了外墙,而整体显得破旧的首层楼阳台外墙和管道,底部裂缝和局部脱落已经消失不见,“颜值”高了许多。如今,小区外立面已成为“门面担当”,给龙潭湖的六角亭内打卡游客又增添一个美丽的背景。
龙潭湖远眺龙潭西里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居住生活需求。同时,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造也应符合城市更新的综合布局,让单点融入到整体,让社区的进化既有“里子”还有“面儿”。